肩關節周圍炎的病名較多,粘連性肩關節囊炎,因多發生在50歲以上患者故稱“50肩”,還因在睡眠時肩部受涼而引起肩部類似風入肩而叫“漏肩風”或“露肩風”。因肩部活動明顯受阻形同凍結而稱“凍結肩”外,還稱“肩凝癥”、“肩凝風”等可見該病是一種多因素的病變。[擴展閱讀:砭石結合針灸調理肩周炎]
一、病因病機:
在五旬以上之人多腎氣不足,血氣漸虧,加之長期勞累,又因肩部露臥受涼,寒凝筋膜或風寒濕邪侵襲,勞損為外因,血氣虛弱,血不榮筋為內因,少數患者可因外傷而誘發,如肱骨外踝骨折,肩關節脫位,上肢骨折若固定時間太長或在固定期間不注意肩關節功能鍛煉,亦可發生。[擴展閱讀:醫院肩周炎病案]
二、臨床表現:
1、有肩部疼痛,不能臥于患側,可多見于肱二頭肌腱溝部,三角肌前后緣,或岡上肌附著點等,不同程度的壓痛。
2、活動受限,局部活動逐漸受限,包括主動和被動活動受限,尤其上臂外展,上舉及過度內旋手背觸腰背時明顯,嚴重患者穿衣梳頭、洗澡等活動均出現障礙。日久,肩部活動幾乎完全喪失而成“凍結狀”。
3、肌肉萎縮,在病程久者出現病疾,被動肩部肌肉普遍萎縮,三角肌尤為明顯。[擴展閱讀:砭石療法調理肩周炎的討論]
三、砭石調理:
患者正坐,術者用右手的拇、食、中指對握三角肌束,作牽引以放松上肢肌筋,一般隔日砭石調理一次連續2—3月。
1、溫經散寒、扶陽通絡:使用泗濱浮石的砭板側緣的物性;極遠紅外線作用于肩部產生的熱效應以溫經散寒,扶陽通絡,施從頸部斜方肌向岡上肌的肩部三角肌前側后順肌纖維走行,施刮法,3—5刮法。
2、緩拘疏筋手法:將患者肘平放置術者膝上托平肩關節,右手握砭搟錐施搟滾法按上述程序從上向下,從前向后搟(滾)3—5次,以緩解肌肉拘急。
3、解痙手法:如找到肌束拘急條索狀物或肌肉痙攣,可用復式砭板的角從條索狀物兩頭輕緩揉彈撥。彈撥時患者可感到劇痛,隨著彈撥可緩解痙攣肌肉,可使疼痛逐漸痛減輕,加大彈撥力度。
4、理筋法:用復式砭板。由上到下施加壓的推法,仍按上述順序施砭術技法操作。
5、分筋法:如發現由于肌膜損傷導致筋膜與肩關節囊粘連者,采用復式砭板尾角或拳式砭具指部在粘連的筋膜間作左右剝離的分筋法。
作砭石在彈撥和分筋時,患者在實施手法可引起劇烈疼痛,因此施手法以較柔和砭術技法,以患者耐受為度。施各種技法時術者手握患肢最好被動,做上肢肩部的外展,前屈后伸,上舉后旋等動作相配合,以提高砭石技法的療效。
[進入“砭石視頻”欄目,了解砭石知識,學習砭石操作手法]
【標簽:砭石 肩周炎 砭石】